康复伴你行丨吃饭总“卡壳”,别不当回事

开栏语

健康是幸福的基石,康复是重建的希望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,康复需求也在稳步增加,但是很多人对康复医学不甚了解。我们特意开设“康复伴你行”专栏,为您详细介绍康复医学,您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提问。

 

65岁的贾女士(化名)突发脑梗,经系列治疗后逐渐好转,但吃饭时总是咳嗽,家人以为是吃饭太急的原因,并没有在意,直到她发烧到医院就诊,诊断为吞咽障碍引发的吸入性肺炎,家人方才“如梦初醒”。

据统计,平均每3位脑卒中患者中就有1位存在吞咽障碍,而呛咳、清嗓子、吃饭变慢这些“小问题”,往往是吞咽功能受损的警报。

吞咽并不是简单的“咽口水”,而是32组肌肉、6对脑神经的精密协作,它包括四个阶段:

1、口腔准备阶段:牙齿嚼碎食物。

2、口腔推进阶段:舌头把食物推向喉咙。

3、咽喉阶段(关键0.5秒):喉部上抬封闭气管,食团滑入食管。

4、食管阶段:肌肉蠕动将食物送入胃部。

当神经受损或肌肉退化时,食物可能“走错路”掉进气管,轻则呛咳,重则引发肺炎。另外,长期吞咽困难还会导致营养不良。

 

吞咽障碍的征兆

1、吃饭时频繁咳嗽、清嗓子。

2、咀嚼超过30秒难以下咽。

3、饭后声音变浑浊,像含了水一样。

 

如何改善吞咽障碍

1、低头吞咽法:下巴内收,低头吞咽,能缩小气管入口,降低误吸、渗漏风险。

2、冷刺激法:用冰块轻触咽喉,刺激吞咽反射。

3、食物性状改良:适当增加食物的稠度,可降低误吸风险。

 

特别提醒,给患者喂饭时应让其保持坐姿,饭后30分钟后才能躺平。吞咽无小事,发现吞咽障碍的征兆请及时就医。

✎ 文丨康复医学科 李雅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 

 

 

浏览量:0
创建时间:2025-03-08 08:00
首页    健康教育    康复伴你行丨吃饭总“卡壳”,别不当回事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