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穿衣有窍门,先别着急给身体“减负”
春回大地,天气逐渐回暖,但“倒春寒”总让人措手不及。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这句谚语,不仅体现了民间智慧,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。为何春天要“捂”?如何“捂”得科学?石家庄市第二医院从中医学角度为您揭开“春捂”的奥秘。
为什么要春捂
《黄帝内经》提到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”。春季,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,毛孔舒张,易受风寒侵袭,若不注意保暖,可能导致感冒、关节痛、胃肠不适,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重点捂哪里
春捂并非一味多穿,而是“重点防御”,尤其要保护以下部位。
腰腹
命门与脾胃
腰腹是元气之本,腰为肾之府,是全身元气所在。腹部有神阙穴(肚脐),受凉易导致腹痛、腹泻、女性痛经。建议穿高腰裤或加一件贴身背心,避免露脐装。
脚踝
三阴交与涌泉
脚踝有肝、脾、肾三条阴经交汇的“三阴交穴”,寒从脚起,易致气血瘀滞、关节冷痛。建议穿长袜或九分裤,避免过早穿单鞋。
颈背
大椎与风门
颈背的大椎穴和风门穴易受风寒,此处受凉易引发头痛、肩颈僵硬。建议备一条薄围巾,出门时防风护颈。
如何科学春捂
看温度 若昼夜温差大于8℃,或气温持续低于15℃,需继续“捂”,气温稳定回升后,可逐步减衣。
分地域 北方干燥多风,宜重点保暖。南方湿冷,需兼顾防潮。
灵活调整 早晚捂,中午松,采用“洋葱式穿衣法”,方便根据温度增减,避免出汗后吹风受凉。
春捂注意事项
1、儿童阳气旺盛但易出汗,需勤换汗巾,重点护住肚脐和背部。
2、老人气血较弱,建议穿马甲护住心背,避免早晚外出受寒。
3、女性经期、产后避免露脚踝,可艾灸关元穴温补气血。
4、体质偏热者若出现咽痛、燥热等症状,需减少衣物,避免“捂”出内火。
春捂的三大误区
误区一:穿越厚越好
过度保暖反而容易出汗着凉,应以手脚温暖、背部微温为宜。
误区二:不用运动
适当散步、打太极拳,助阳气升发,但出汗后及时擦干。
误区三:忽视饮食调理
生冷食物易生寒湿,应多食韭菜、葱、姜等辛温食物,配合红枣枸杞茶温补。
友情链接:
Copyright 2019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:石家庄市第二医院